close

  據說,當我還是一個包著尿布的小屁孩兒時,我媽媽很喜歡一邊看著襁褓中那個小小的我,一邊念叨:“寶寶,寶寶,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?” 偶爾一次被我姥姥聽到了,就趕緊打斷說:“ 傻姑娘,你可別盼著孩子長大,等她長大了,你就老了。”
  這種 “不想孩子長大” 的真切感受,放在今天諸位 “媽寶男”的父母身上,應該也是十分恰當的。按照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·亞龍的解讀,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各式焦慮,其背後大多隱藏著更為根本的 “逃避死亡” 的終極焦慮——如同我們也無法直視正午的烈日一樣,誰都不願意麵對自己正在一天一天接近死亡的宿命,因此常常會無意識地製造出各種幻想,以達到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的目的。
  比如親子關係這件事。
  當我們 “感覺” 自己 “正在” 撫養一個 “小孩子”(無論他現實的年齡到底有多大),那麼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,就理所當然還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成年人。但是,當我們認真面對 “孩子已經長大了” 的現實時,隨之而來的,就是不得不同時面對 “哦,我已經步入中年”以及“即將邁向晚年,邁向必然會發生的死亡” 這一殘酷現實。
  所以說,這天下所有唧唧歪歪不肯長大的 “媽寶男” ,都是百分之百心疼老爸老媽的好孩子:他們寧肯對自己獨立生活的渴望視而不見,也不忍心讓身邊的父母感受到一絲絲 “我老了,管不了子女了” 的失落。他們都是一些心思細膩、多愁善感的好人,總是能夠在父母欲言又止的眼神中,發現對方不願意承認這一切的秘密心愿。
  但是很遺憾,諸位“媽寶”通常被我們內心的無意識所捉弄,落入語言的陷阱之中,那就是——願望本身的雙面性。精神分析學家提示說:極端相反的東西,其實是同一件事。那些令我們感到害怕的,常常也是內心真正渴望的;那些天天被人們掛在嘴邊念叨的,往往也是他們不敢真正去擁有的。
  比如,小朋友的父母都渴望孩子快快長大,但同時,又不是那麼願意他們轉眼就長大成人;“媽寶男”的爸媽都希望盡可能對孩子提供全方位保護,但同時他們又如此渴望看到孩子有朝一日,在生活和事業的方方面面,都可以英姿颯爽地獨當一面。
  所以,各位親愛的“媽寶”,別再抱怨什麼 “家人阻擋了我邁出房門的腳步” 了。成熟的人都知道,這世界不會單單為了實現你的心愿而特別創造出各式有利條件。在你準備好大展宏圖征服整個世界之前,還是先挑戰一下擋在家門口捨不得放你出門的老爸老媽吧。
  當有一天你告別了原本那種被庇護、被照顧、被管制、被約束的 “偽未成年人” 的身份和心態,你的父母,不管之前他們會如何表現出對你的 “捨不得” 和 “不放心” ,最後同樣也一定會向你投來最為真摯的欣慰目光——只是這一過程不會特別順利,就像我們想做任何一件大事都不會特別順利一樣。
  因為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呀。
  作為一個剛剛走出家門的毛頭小子,你一定不會找到傳說中那種 “吞下去就會瞬間內力大增” 的神奇藥丸。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處點滴進步,都會像曾經孩提時期學習走路、數數和寫字一樣,經歷一個由不會到會、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,其中也常常會遭遇一些灰頭土臉,一些倒彩和白眼,甚至很多的自我懷疑。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。
  特別是對於各位“媽寶男”而言,在以往的日子里,爸爸媽媽或許並不曾有意識地培養過你們 “為了更好地離開” 而需要掌握的很多生活能力——那也不要緊,我們可以來自我培養。哪怕會比其他人慢一點,只要方向是正確的,就終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  (原標題:“媽寶男”都是好孩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xg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